東深供水工程太園抽水站取水口水閘。
梧桐山翠影綽綽,東湖公園綠意盎然。深圳水庫碧波蕩漾,清風徐來。
這里是東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佟立輝蹲在水質自動監(jiān)測站前,仔細比對著自動檢測設備采樣生成的數(shù)據(jù)。“作為新一代的建設者,精心守護好這條對港供水的保障線,我們責無旁貸!”一旁,曾參加東深供水工程二期、三期擴建工程建設的林圣華老人,眼中滿是贊許。
北起廣東省東莞市橋頭鎮(zhèn),南至深圳市深圳水庫,工程主干線長83公里(2000年實施封閉式改造后為68公里),東深供水工程為港深莞約2400萬居民的生活、生產用水提供了重要保障。至2020年底,建成于1965年3月1日的東深供水工程已有效供水55年,累計向香港供水267億立方米。
這項重大工程的背后,站立著千千萬萬像林圣華、佟立輝這樣的建設者。他們牢記使命、接續(xù)奮斗、無私奉獻,為保障香港供水貢獻著力量。
建設——
僅用1年時間就建成通水
深圳水庫旁的粵海水務展覽館,一幅幅老照片,講述著這群建設者聚集在一起的緣由。
香港三面環(huán)海,淡水資源奇缺。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不遇的嚴重干旱,不得不對市民限制供水。嚴重時,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供水4個小時,全港數(shù)百萬市民生活陷入困境。
香港中華總商會、港九工會聯(lián)合會聯(lián)名向廣東省政府求援。1963年底,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中央財政撥款3800萬元,建設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引東江之水緩解香港用水困難。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香港水荒,廣東省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從東莞橋頭鎮(zhèn)引東江水,利用石馬河道,至深圳水庫,再通過鋼管送水到香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該方案難度極大——石馬河由深圳大腦殼山由南向北流,如要利用該河道,只能硬生生將水位逐級提高46米,途經86公里進入深圳水庫。
“無論如何也要按期把任務拿下來!”1964年2月20日,東深供水工程全線開工,來自廣州、東莞、惠州、寶安等地的大約1萬名建設者,在昔日寧靜的石馬河一字排開,日夜奮戰(zhàn)。
按計劃,工程設計人員分成3組分別下到東江口橋頭、馬灘、竹塘3個工地現(xiàn)場?,F(xiàn)年86歲的王壽永當時是廣東省水利廳設計院水工一室的一名技術員。在馬灘站點,他主要負責馬灘、塘廈等6個泵站的廠房設計工作。“工地只有臨時帳篷,被褥、蚊帳、繪圖工具等都得自己帶。工程建設進度要求很緊,為趕工期,常常天剛亮就起床,一忙就忙到晚上10點鐘之后。”
最高峰時,有兩萬多人奮戰(zhàn)在東深供水工程一線。整個土建項目在汛期施工,許多基礎工程是在水下5米至10米進行,有時甚至要對抗暴雨臺風等惡劣天氣。1964年10月13日,一名叫羅家強的大學生冒著狂風暴雨堅守在沙嶺工段7米多高的閘墩,不慎跌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經過不懈奮戰(zhàn),闖過重重難關,東深供水工程僅用短短1年時間就建成通水,徹底解除了香港同胞的缺水之困。
擴建——
歷經4次改造,供水能力大幅提升
東江水的到來,極大地促進了香港發(fā)展。1964年香港社會總產值是113.8億港元,而到香港回歸祖國前的1996年,這個數(shù)字變成了1.16萬億港元。“這都有賴國家引東江水來香港。”香港特區(qū)政府水務署前副署長吳孟冬深有感觸地說。
改革開放以來,東深供水工程歷經4次改擴建,年供水能力由首期的0.68億立方米提升為24.23億立方米。
從建設、擴建,到提升、優(yōu)化,東深供水工程歷時幾十年,涌現(xiàn)出一對對“夫妻檔”“父子兵”。如今已81歲的陳寶強,當年還是個24歲的小伙子,1964年4月工程開工不久就進入沙嶺工地當機電維修工,確保建設中的發(fā)電機、拌和機、碎石機等有效運轉,在臺風中堅持工作成了家常便飯。“工程建成后回到原單位,經人介紹對象,發(fā)現(xiàn)對方竟也是東深供水工程的工友。”陳寶強說。
79歲的黃惠棠參加東深供水首期工程建設后,因表現(xiàn)優(yōu)秀留在原東深供水局工作,之后又全程參與了東深供水工程后續(xù)擴建。他的兩個兒子黃沛坤、黃沛華也在參加工作時選擇了東深供水工程,大兒媳陳孌也是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
2000年8月,東深供水工程四期改造全面啟動,將供水工程由原來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一般管道組合改造為封閉的專用管道,實現(xiàn)清污分流,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專用輸水工程。
7000多名建設者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從太園泵站開始,遇山建隧、平地搭渠,先后克服了“頭頂水庫”“腳踩淤泥”“腰穿公路”等一系列復雜難題,短短3年時間內重新修建了一條現(xiàn)代化的供水通道,一舉創(chuàng)造了4項“世界之最”,確保了改造工程2.2萬多個單元工程百分之百合格。
至此,東深供水工程輸水系統(tǒng)由天然河道升級為全封閉的專用管道,實現(xiàn)輸水系統(tǒng)與天然河道的徹底分離。
守護——
56年不變,保障供港水質
位于深圳市羅湖區(qū)的深圳水庫,是東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水質常年優(yōu)于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從1991年至今,廣東省人大、省政府先后出臺《廣東省東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廣東省東深供水工程管理辦法》等13個法規(guī)、規(guī)章及規(guī)范性文件,以保護東深供水工程水質,保障東深供水工程安全運行。
在水庫管理人員的帶領下,記者從羅湖區(qū)沙灣路深入庫區(qū),一個個巨大的長方形池子進入視野。這是為改善和保障東深供水水質而建的大型凈水工程——原水生物硝化處理工程,是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56年來精心守護優(yōu)等水質的一個縮影。
作為當年的建設者之一,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原副總工程師林振勛退休后經常回來看看,“當時東深供水四期的‘清污分流’改造還未啟動。這個生物硝化池是作為確保對港供水水質的應急工程建設的,前后只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等于給深圳水庫加裝了一個凈水器,給供港水質又加上了一道‘保險’。”
進入新發(fā)展階段,為保障粵港澳大灣區(qū)和深圳先行示范區(qū)建設的用水需求,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廣東省決定興建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該工程輸水線路全長113公里,設計年供水量17.08億立方米,總投資約354億元,總工期60個月。工程建成后,將實現(xiàn)從西江向珠三角東部地區(qū)引水,有效解決廣州、深圳、東莞缺水問題,并為香港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為粵港澳大灣區(qū)的建設發(fā)展提供重要的用水保障。
主持這項工程的嚴振瑞,1990年從清華大學畢業(yè)后的第一項重要設計工作便與東深供水三期擴建工程有關。眼下,他正帶領團隊加快推進相關課題的聯(lián)合攻關。“我的職業(yè)生涯從這里起步,如今仍在堅守。我將為它的‘發(fā)展’與‘延續(xù)’,做出更大的努力。”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