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讓土地重煥生機
——我市不斷探索土壤污染綜合防治新模式
洨河干堤兩岸,風景宜人,綠樹成蔭;不遠處的農田里,一排排架子上爬滿了翠綠的豆角藤,葉子間掛滿碧綠的豆角,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通過修復,這塊農田已交還農民耕種。”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欒城區(qū)分局的胡建良說。
土壤污染看不見、摸不著,治理難度大。為改善土壤質量,欒城區(qū)積極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各項工作,嚴格落實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措施,加強涉重金屬行業(yè)污染防控,全力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確保土壤生態(tài)安全,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這種“奇特”植物有大能量
8月4日,在欒城區(qū)西營鄉(xiāng)龍門村南的大棚里,成壟的田地上種的不是農作物,而是一株株高約70厘米的奇特肉質植物,看起來又壯又挺直。
“這是八寶景天,它對鎘有較強的吸附能力,是一種新型的鎘污染修復植物,在大棚中育苗后移栽到農田里,每年可降低土壤15%—20%的鎘含量。”胡建良為記者答疑解惑。
從2017年開始,欒城區(qū)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對龍門村周邊受污染土壤進行修復,種植八寶景天就是該項目中采用植物修復技術的重要方式,通過八寶景天將土壤中的重金屬“吸”出來。
據介紹,土壤中的鎘等重金屬被八寶景天根系吸收后,會再轉移到地上的莖、葉等部位。八寶景天屬宿根植物,植株地下部分可以宿存于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天地上部分又可萌發(fā)。收割后的八寶景天被送到專門興建的焚燒車間進行粉碎、造粒等安全處置,最終達標排放。
目前該項目完成土壤修復的農田面積有100畝,共移栽富集植物種苗296.44萬株。檢測顯示,目前該農田鎘含量不但全部達到《土壤環(huán)境質量標準》二級標準,而且低于鎘的風險篩選值,達到土壤安全利用率,已重新交還農民耕種。
400畝土地恢復生機
“地是我們的命根子,大伙兒都看得見家鄉(xiāng)的變化。”當?shù)匾晃晦r民告訴記者。幾年前,這位農民的農田被選為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點位,治理以來,他明顯感覺到土地變松軟了,莊稼產量也提高了。
2015年,中央財政下達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1600萬元,用于支持欒城區(qū)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這是全國首批也是河北省第一個農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
項目治理修復污染耕地面積400畝。項目開展后,工作人員沿洨河兩側普查,選定超標點位,確定修復區(qū)范圍與方式。其中,300畝農田采用鈍化修復技術。
“鈍化修復是向污染土壤中施入各種鈍化劑,利用吸附、沉淀、氧化還原等機制,使其轉化成非活性、植物難吸收的物質,從而實現(xiàn)修復利用。”工作人員表示,鈍化修復不影響農民的種植習慣,同時達到農作物安全。施鈍化劑后,土壤中鎘的有效含量顯著下降,小麥和玉米的鎘含量全部達標。
該項目于去年年底完成總體驗收。如今,經過2年多的土壤污染治理,昔日被污水污染過的土地正重煥生機。
扎實推進土壤污染防治
欒城區(qū)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是我市大力推進土壤污染綜合防治的一個縮影。
2018年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全票通過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并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為堅決落實法律責任,我市成立“石家莊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并印發(fā)《石家莊市凈土保衛(wèi)戰(zhàn)實施方案(2019-2020年)》及各年度配套文件,全面加強對《土壤污染防治法》貫徹實施的組織領導。
近年來,全市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欒城、趙縣土壤污染治理修復試點項目扎實推進,農用地污染狀況詳查和分類管理、建設用地準入管理、農業(yè)面源污染整治、涉重金屬污染整治、固體廢物管理等重點工作有序開展,為我市打好凈土保衛(wèi)戰(zhàn)奠定了堅實基礎。(來源: 石家莊日報 記者 王寵)
——我市不斷探索土壤污染綜合防治新模式
洨河干堤兩岸,風景宜人,綠樹成蔭;不遠處的農田里,一排排架子上爬滿了翠綠的豆角藤,葉子間掛滿碧綠的豆角,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通過修復,這塊農田已交還農民耕種。”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欒城區(qū)分局的胡建良說。
土壤污染看不見、摸不著,治理難度大。為改善土壤質量,欒城區(qū)積極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各項工作,嚴格落實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措施,加強涉重金屬行業(yè)污染防控,全力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確保土壤生態(tài)安全,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這種“奇特”植物有大能量
8月4日,在欒城區(qū)西營鄉(xiāng)龍門村南的大棚里,成壟的田地上種的不是農作物,而是一株株高約70厘米的奇特肉質植物,看起來又壯又挺直。
“這是八寶景天,它對鎘有較強的吸附能力,是一種新型的鎘污染修復植物,在大棚中育苗后移栽到農田里,每年可降低土壤15%—20%的鎘含量。”胡建良為記者答疑解惑。
從2017年開始,欒城區(qū)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對龍門村周邊受污染土壤進行修復,種植八寶景天就是該項目中采用植物修復技術的重要方式,通過八寶景天將土壤中的重金屬“吸”出來。
據介紹,土壤中的鎘等重金屬被八寶景天根系吸收后,會再轉移到地上的莖、葉等部位。八寶景天屬宿根植物,植株地下部分可以宿存于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天地上部分又可萌發(fā)。收割后的八寶景天被送到專門興建的焚燒車間進行粉碎、造粒等安全處置,最終達標排放。
目前該項目完成土壤修復的農田面積有100畝,共移栽富集植物種苗296.44萬株。檢測顯示,目前該農田鎘含量不但全部達到《土壤環(huán)境質量標準》二級標準,而且低于鎘的風險篩選值,達到土壤安全利用率,已重新交還農民耕種。
400畝土地恢復生機
“地是我們的命根子,大伙兒都看得見家鄉(xiāng)的變化。”當?shù)匾晃晦r民告訴記者。幾年前,這位農民的農田被選為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點位,治理以來,他明顯感覺到土地變松軟了,莊稼產量也提高了。
2015年,中央財政下達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1600萬元,用于支持欒城區(qū)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這是全國首批也是河北省第一個農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
項目治理修復污染耕地面積400畝。項目開展后,工作人員沿洨河兩側普查,選定超標點位,確定修復區(qū)范圍與方式。其中,300畝農田采用鈍化修復技術。
“鈍化修復是向污染土壤中施入各種鈍化劑,利用吸附、沉淀、氧化還原等機制,使其轉化成非活性、植物難吸收的物質,從而實現(xiàn)修復利用。”工作人員表示,鈍化修復不影響農民的種植習慣,同時達到農作物安全。施鈍化劑后,土壤中鎘的有效含量顯著下降,小麥和玉米的鎘含量全部達標。
該項目于去年年底完成總體驗收。如今,經過2年多的土壤污染治理,昔日被污水污染過的土地正重煥生機。
扎實推進土壤污染防治
欒城區(qū)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是我市大力推進土壤污染綜合防治的一個縮影。
2018年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全票通過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并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為堅決落實法律責任,我市成立“石家莊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并印發(fā)《石家莊市凈土保衛(wèi)戰(zhàn)實施方案(2019-2020年)》及各年度配套文件,全面加強對《土壤污染防治法》貫徹實施的組織領導。
近年來,全市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欒城、趙縣土壤污染治理修復試點項目扎實推進,農用地污染狀況詳查和分類管理、建設用地準入管理、農業(yè)面源污染整治、涉重金屬污染整治、固體廢物管理等重點工作有序開展,為我市打好凈土保衛(wèi)戰(zhàn)奠定了堅實基礎。(來源: 石家莊日報 記者 王寵)